纲目:作者以较为详实的材料,探究了我国化进程中农民收入与开销政策的演进过程,指出其已完成了由压挤到优惠再行到补贴的过程,有一点与糅合。关键词:台湾地区 工业化进程 农民负担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收入和开销政策的演进,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展出当今世界上农民收入和开销中的主要模式:家和地区对农业和农民征收,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和农民展开补贴维护。
台湾农民负担政策演进的历程解释,在一地贫困落后时,通过显性税收或隐性开销的形式从农业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而当其工业发展和降落后,又通过优惠政策并过渡到补贴政策,力图维护农业发展和提升农民收入。由此可见,农民收入和开销政策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的程度具有紧密的关系。
台湾农民收入和开销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其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也有及经验教训难以确定,有一点研究。一、工业化前期的土地改革与农民积极性的加剧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台湾还正处于前工业化时期,农业在经济总体中占到主导地位。1949年前后,台湾人口急遽减少,粮食紧缺,物价上涨,广大佃农生活朝不保夕,阶级矛盾十分锐利。
退隐台湾的国民党在台湾积极开展了意义深远影响的土地改革。台湾的土地改革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是在不废止原先租佃制度或不轻微转变他们现状的前提下,减少地租,提高佃农的生活。
实行三七五土改,把每年农作物的25%作为土地投放后,将剩下部分在地主和佃农之间公平分配,规定农民缴纳的地租无法多达土地于是以产品全年产量的37.5%。第二阶段,“公地田产”。1951年台湾政府实行《台湾省田产公有地扶持自耕实施办法》。将台湾光复时接管的日本殖民政府和日本私人占据的土地出售给农民.地价是耕地于是以产品全年产量的2.5倍,由购地农产用实物分10年20期偿还,年息4厘。
第三阶段,即“耕者有其田计划”,以所有的佃农变成土地的主人为目标。《耕者有其田法案》于1953年施行,规定一个地主最多容许保有3公顷中等水田或相等于此的土地,多达部分由台湾政府征税后出售给农民。地价订为主要作物年农作物的2.5倍,在10年内20次以分期付款方式偿还①。
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李国鼎:《台湾的农业》,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4—65页。台湾五六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主要就是指调整社会财富分配、培育自耕农、提升农业生产的角度抵达的,在性质上归属于和平土地改革类型。
由于国民党政府与台湾当地的封建制度地主阶级没什么利益瓜葛,因而土地改革实行得更为贯彻。在台湾,正如其他地方一样,享有财富是个人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物,享有土地是农民梦寐以求的心愿。所以,作为一个农民,特别是在是佃农,获得一方土地,那他就是“沦落不作主人了”,劳动的性质也就转变了,他仍然为别人而劳动,而是为自己的快乐而工作。
沦为土地主人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加剧,据当时一位学者的记述:一位农民说道,他一辈子也没梦想到,在他有生之年需要享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比以前更为刻苦的工作,想方设法各种办法来减少生产,对于各种病虫害的预防都十分积极主动①。土地改革是台湾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其社会意义尤为重要。
正如一些学者认为,土地改革造成了农民和新兴土地购买者的收益提升以及儿童不受程度的提升②;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台湾的土地改革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宽时期地给整个岛屿带给极大的利益③。台湾的土地改革是台湾工业化前期的最重要打算,也是台湾战后农业农民政策演进的起点。
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二、工业化跟上阶段农业培育工业与压挤政策(一)工业化跟上阶段农业培育工业台湾政府在土地改革后农业取得很快发展的形势下,明确提出了以“农业培育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口号。在农业的培育下,台湾工业化转入了跟上阶段。1952年农业净值占到台湾生产总值净额的比重为35.9%,工业只有18%。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净值在生产总值净额的比重上升为26.8%,工业减少到28.1%,工业产值从此多达了农业④。在这十多年里,“工业发展农业”只是口惠而实不至的许诺,而“农业培育工业”则有田赋、肥料换谷等压挤农业和农民剩下的制度不作确保。
压挤政策是台湾政府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必然结果。蒋介石多次特别强调要努力实现工业化。
台湾官员也回应“不应以工业以定”⑤。在这些要求之下,台湾战后二十余年的农业计划和政策,都具备所谓的“都市与工业的种族主义”⑥。
台湾工业化原始积累的资本除了政府从大陆降下的和美国的援助,最主要的是压挤农业和农民的剩下。在优先发展工业的方针下,台湾农业在当时面对着两大任务:一是尽可能减少粮食生产,以符合工业化过程中大幅减少的城市人口的必须;二是大量生产外销农产品,以获取工业化所必须的外汇。虽然“培育工业”的压挤政策造成农业资源大量流人工业,但由于土地改革后农民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农民非农收益的提升建构了条件,所以土地改革后至60年代中期,台湾农业获得了充份的发展。
1953—1968年,平均值年增长率超过5.5%。1968年稻谷产量251.8万吨,比1952年快速增长62.35%。这期间,种植业快速增长0.9倍,林业快速增长1.7倍,畜牧业快速增长2倍,渔业快速增长3.4倍⑦,与出口和原材料加工涉及的林、畜牧、渔业等产品以更高的速度快速增长,指出台湾农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农业发展为压挤政策的实行获取了物质基础。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萧国和:《台湾农业兴亡40年》,台湾自立晚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② Anthony Y.C.Koo:《台湾土地改革的经济效果》,《亚洲纵览》1966年第6卷第3号,第150—157页。③ Bernard Galli:《台湾乡村发展:政府的起到》,《乡村社会学》1964年第29卷,第313—323页。④ 中国社会院台湾研究所:《台湾总览》,1992年版,第187页。
⑤ 萧新煌:《三十年来台湾农业政策的演进:1953—1982》,毛育刚主编:《台湾农业发展论文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版,第14页。⑥Lipton,Michael: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⑦ 杨德才:《工业化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一一以中国台湾为事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二)压挤的政策措施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十多年间,台湾的各项政策都再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有一项政策仍然不遗余力地实施,即为了积存工业发展所需的完整资本,而实行压挤农业和农民剩下的“农业培育工业”政策。
压挤政策的主要政策手段是田赋和肥料换谷制度。国民党在1945年入驻台湾之后,之后以战时财政的名义把台湾的地租制度从货币地租缴纳制改回实物缴纳制,即以稻米及其他农产品作为农业税及各种可选,又称田赋征实制。
台湾农民的田赋开销随着稻米产量的提升而减少,田赋开销比稻谷的产量减少更好更慢。1968年每公顷稻谷产量比1950年减少0.72倍,而1968年每公顷田赋征实比1950年减少0.91倍.1950年田赋占到稻谷产量的比率是4.7%,1968年下降至5.2%(闻表格1)。
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表格1 台湾田赋征实标准之变动(1950—1968)年份|每诗元征实额(稻谷)|每公顷田赋征伐实数(A)|指数| 每公顷稻谷产量(D)|指数|(A)/(B)比率%1950| 14.16| 229| 160.1| 4 920| 116.4| 4.71953| 14.16| 229| 160.1| 5 624| 133.0| 4.71962| 19.37| 314| 219.6| 7 093| 167.8| 4.41967| 26.35| 427| 298.6| 8 179| 193.5| 5.21968| 27.00| 437| 305.5| 8 477| 200.5| 5.2资料来源:台湾统计资料,并转白杨德才:《工业化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一一以中国台湾为事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l一82页。基期:1946年:100。稻谷:公斤田赋是由政府向农民必要征税的显性的开销,只不过并不是台湾农民的主要开销。
田赋之外的肥料换谷制度才是台湾政府压挤农民剩下的主要手段。台湾政府从1948年起实行肥料换谷制度。
农民所需的化学肥料必需用稻谷互相交换,两者的互相交换比率一般来说对农民很有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一种隐性税收。1949年,政府规定的稻米价格比市场价格低38%,1950年后非常宽一段时间内这一差额维持在20—30%①。换谷肥料价格不仅比进口肥料成本及省产肥料成本高,也比现金肥料低。1960年肥料换回谷价为每吨3 188元,而肥料销售成本只有2 145元,差价约1 043元之多。
在54.5万吨的肥料销售量中,专营肥料赔销的台湾粮食局净赚5.7亿新台币。这种制度从台湾政府掌控粮食的角度来看,效果是明显的。该制度从1948年起很成功地实行到1972年,几经25年之久②。
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此外,台湾农民还有为数不少的额外负担。自1947年开始随诗并购稻谷,按田赋每诗元减租稻谷12公斤,收购价格平均值相等市价二成左右,这一极大差额也是农民负担之隐蔽税;至于田赋带征防御捐出与教育捐出、以及减少田赋征实的数量等,皆为农民之额外负担。
据估计,在1952年至1971年期间,台湾政府利用各项稻谷征税扣除的额外收益,平均值每年高达88 700万元(以1964年新台币相同币值)③。通过田赋征实、肥料换谷等制度,台湾工业化从农业和农民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本积累。据有关研究,从农业部门流入的剩下,1952年为44亿元,1952一.1955年的年平均量为49亿元,1956—1960年的年平均量为3l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李溦、冯海放:《台湾农业为工业化获取资本积累的模式及时间探析》,《台湾研究》1994年第2期.② 范爱军:《台湾经济研究》,济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③ 汤俊湘:《经济政策》,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107—109页。元,1961—1965年的年平均量为32亿元,1966—1970年的年平均量为25亿元。占到农业生产总额的比重,1952年为22%,11)52—1955年为22%,1956—1960年为12%,1961—1966年为10%,1966—1970年为6%①。(三)压挤政策的隐蔽性与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毕业论文 http://www.lw54.com 一般而言,压挤的政策更容易造成被压挤者的镇压。
但从台湾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情况来看,去找将近农民镇压的证据。当然,镇压的形式可以是显性和大力的,譬如农民打架等;也可.以是隐性和消极的,譬如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上升等。
从这一时间段台湾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民并没因为压挤的政策而丧失对农业生产的信心。台湾政府为了防止压挤过程中农民的镇压,主要倚赖肥料换谷等隐密的方式来压挤农业农民剩下,政府必要向农民征税的田赋与土地改革前农民的地租比起,已大大减低。
1949—1952年农民平均值每耕种一公顷稻田须要缴纳地租2 057公斤稻米,1953年以后,只需缴纳田赋200多公斤,地价和地息l 426公斤②。由于地价和地息是原本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出售土地时分摊到每年的费用,按规定在10年内付清。
虽然地价和地息也是挤取农民剩下的一种手段,但获得土地的农民一般都不把它们当成政府容忍的开销,忽略视为政府恩赐下自己必需做出的报酬。农民实际指出的开销是每公顷200多公斤稻米,只相等于土地改革前的1/8。因为土地改革,沦为土地主人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加剧,希望生产带给了收益的急剧下降;与以前比起,农民又深感税负很重,因而农民不仅对政府心存感谢,而且对政府充满著信任。这样,在农民加剧的积极性和对政府的信任中,政府隐密地通过肥料换稻谷等方式大量压挤农业和农民剩下,在农民留意将近的时候,超过了积存工业化完整资本的目的。
本文关键词: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收入,与,负担,政策,千亿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本文来源:千亿体育官网登录入口-www.beckyandjoeshow.com